时间:2021-09-25 09:08:17 点击: 次 来源:网络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玻璃后微课制作感想 制作这次玻璃后微课最大的感受就是选题非常重要,一开始我选择的题目是《鸽巢问题》,但在问询老师后,发现这个课题录制玻璃后微课,并不能用PPT里的动画效果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解构。后来,重新寻找课题,发现同学们基本都确定好了那些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呈现的课题,其实翻遍小学数学教材的课题,也就是那几个选题了,这就意味着我有两种选择:一是从这些课题中选择一个,和一些同学选择一样的课题;二是选择比较冷门的课题,我选择了后者,虽然在后续录制和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后悔或是焦虑的情绪,但既然选择了,就要坚持做下去,即使“简笔画”“缩小”“路径”“陀螺旋”这些PPT效果在知识点呈现、分析、理解上的作用微不足道,甚至说使用的很勉强。但是我还是秉持着学以致用的信念,并安慰自己:玻璃后微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“近距离”“面对面”的教与学,不要给玻璃后微课设限,它能作为各类课程学习的载体,包括我选择的这个课题——《面与面积》。
制作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,就是要多听他人的经验并且要多探索PPT的使用技巧。因为但凡是多了一个技巧就能大大提升玻璃后微课制作的效率。以老师在课上的形象说法为例:把所有对象都放到PPT上,设置为“与上一动画同时”,之后设置延迟与持续的时间,就像所有演员都在后台候场,轮到了就上场。这一比喻如醍醐灌顶,我惊觉之前制作音乐相册也应该这样,可奈何当时并不知道,设置的都是“单击时”“上一动画之后”,这样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算每句歌词持续的时间,而且更可怕的是,但凡一个时间调整了,就会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整体都需要调。至今想来,都有些后怕,明明有更好的方法,却因为不知道而平白浪费了不少时间,惋惜难免会有,但这也更加启发了我,做一件事情之前,当发现有很多需要重复做的、机械的事时,要去积极探索更好的处理办法,找到最优化的方案,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。
刚刚谈了制作玻璃后微课的心路历程和感受,我还想谈谈对这个期末大作业的认识以及本次的大致制作过程。我认为录制这次玻璃后微课,可以说近乎全面地考察了我们的综合能力。 其一是信息收集整理能力,也就是一开始从茫茫的小学数学课题中寻找合适的; 其二是观察发现能力,也就是要从宁大所有的玻璃(大的、小的,脏的、不脏的,有杠的、没杠的)里,选出最对眼的(虽然我最后是对着空气录的); 其三是编导设计能力,也就是一人身兼导演、编剧、演员、摄像、后期等数职,因此对那些自媒体创作者更是心生敬意,相比之下,自己太垃圾了; 其四是抗挫能力,也就是要经得起马老师的直言不讳与一针见血,可我们真的很容易玻璃心; 其五是PPT制作能力,也就是我要谈的自己这次的制作过程。
一开始,我通过讲述阿凡提的故事导入课题,其中阿凡提和巴依老爷我都是照着图片,用曲线一点一点画出来的,我想要展现阿凡提哈哈大笑的样子,就自己凭感觉画了他仰头大笑的样子,还有巴依老爷,我用强调中的“跷跷板”实现他被阿凡提气得发抖的样子。为了演示院子的一周和面,我将阿凡提与巴依老爷通过路径和缩小移到了右上角。之后,我使用擦除效果演示国旗面、黑板面、课桌面、数学书封面。在讲解面积变化的环节,我使用了路径和陀螺旋,这一环节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我尝试操作后,发现一个物体不能实现前后两个路径效果叠加(添加的第二个路径,是以物体的初始位置为起点的,并不是以第一个路径后的终点为起点),这该怎么办呢?我想了一个办法:让这个物体消失,在第一个路径的终点位置同时出现这个物体,再对这个物体添加路径效果。然而这一办法也遇到了阻碍,就是终点位置不好确定,虽然点路径的红箭头可以显示终点位置的预设图,但是一旦想要把第一张图片移到这个位置,这个预设图就消失了,无法定位,后来想到可以用胶带粘到屏幕的对应位置,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还有一个让人比较头疼的就是,我录制视频的时候,手“握着橙子”动来动去,这就逼迫我在制作视频时也要让橙子跟着我的手走,但这实现难度真的有些大,一是我手动的太快,得反复去看视频确认起止时间,二是我手移动的幅度太小,这反映到橙子的路径上只是微小的变化。最后点动成线、线动成面,运用擦除的效果,在老师的建议下,让这一部分(以及之前画长方形时)的线条出现比手稍慢,看着舒服了不少,但由于我的手移动先快后慢,而擦除效果是匀速的,这就会出现前半部分手比线条、后半部分手比线条快的窘境,在今后的微课视频制作中,我会吸取这一经验教训。
总而言之,虽然制作的过程很曲折,但最终制作完成还是很开心,从中也收获了不少,也由衷地感受到了思考后解决问题的喜悦,而老师传授我们的经验(比如给字体添加发光,并叠加可以实现阴影的突出效果)是一种启发,是锦上添花,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探寻,这才是真正的进步。 |
上一篇:没有了